人民網首頁

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紅色足跡)

本報記者  周小苑  楊笑雨  張雲河
2021年05月20日08: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年4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向湘江戰役紅軍烈士敬獻花籃並三鞠躬,瞻仰“紅軍魂”雕塑,參觀紀念館。總書記表示,“我到廣西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這裡,目的是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緬懷革命先烈,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堅定理想信念,砥礪革命意志。”總書記指出:“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的壯烈一戰,是決定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歷史事件。”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數萬紅軍將士,以血肉之軀,硬是突破敵軍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掩護中央領導機關和紅軍大部渡過湘江,保存了中國革命的火種。經此一役,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為3萬余人。

湘江戰役中,紅軍將士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敢於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崇高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發揚。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路上,我們黨一定能夠團結帶領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無愧新時代的歷史功績!

“困難再大,想想紅軍長征,想想湘江血戰”

在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在油畫《陳樹湘》前,停下來腳步,凝視良久。

“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湘江戰役中,“絕命后衛師”紅34師視死如歸,終因寡不敵眾,數千將士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重傷被俘,蘇醒后,他絞斷腸子,壯烈犧牲,年僅29歲。

“壯烈啊!陳樹湘是犧牲英雄中很典型的一個。”習近平總書記由衷感嘆。

“紅34師的官兵們大多是閩西子弟,即便地形不熟,他們仍向死而生、一往無前,絕不放棄。”桂林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黃利明說。

長汀縣,呂太陽妹、黃水金生、丘老九子……寧化縣,邱爵瑞、邱爵官、邱爵賢……上杭縣,馬德勝、吳振恩、陳四妹(女)……

桂林市灌陽縣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紀念園內,34米高的紅軍墓塚,造型正是綴著五角星的紅軍帽,巍然屹立。墓壁上,英烈名熠熠生輝。

“我們曾派工作隊前往江西、福建等地核實烈士姓名,一字一字地抄,僅找回2000多人的名單。”灌陽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呂輝說。

“您還想紅軍不?”

“想!”

廣西桂林興安縣界首渡口,97歲的馬有益老人,說話已有些吃力,可這個“想”字卻說得很洪亮。

紅軍當年過江時,馬有益不過10歲,卻給他留下極深的印象:那些紅軍好艱苦,腳上穿的是破爛的草把子(草鞋),拿槍的少,拿棍耙大刀的多﹔遠處噼裡啪啦打仗,頭頂飛機亂炸,他們隻得連夜過江﹔紅軍講紀律,是好人,借去門板搭浮橋,都標好記號,還回去,搞壞了,就賠錢。

馬有益說:“他們是窮人的隊伍,分肉給我們吃,我家還分過一塊。”

時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的譚政,曾寫下《最后的一道封鎖線》一文:“然而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整個紅軍七八萬人,從敵人重重的封鎖中,從容不迫的通過了,這就又一次地証明了我們這支軍隊是無堅不摧的,是不能戰勝的,任何敵人的追擊、堵擊、截擊計劃都是徒然無效的。”

湘江戰役,鑄就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歷史豐碑,迸發出不被一切敵人壓倒而是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橫掃千軍如卷席。”習近平總書記堅定地說,“我們對實現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應該抱有這樣的必勝信念。困難再大,想想紅軍長征,想想湘江血戰。”

規劃建設好紀念設施,教育引導干部群眾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位於全州縣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裡,鬆柏蒼翠,庄嚴肅穆,每塊刻有編號的石頭下面都安葬著紅軍烈士遺骸。

在興安縣溶江鎮佑安村,84歲的徐昭英老人守候著屋后竹林紅軍烈士遺骸埋葬點,四十年如一日。“這些紅軍就是我的爸爸媽媽!”每逢清明節和農歷歲末,她總會來竹林裡祭奠這些無名紅軍戰士。

灌陽縣新圩鎮,這裡曾是湘江戰役前衛部隊三大阻擊戰之一新圩阻擊戰的主戰場,當年,紅五師完成阻擊任務后,由於形勢緊迫來不及將救護所裡的重傷員及時撤離和轉移,100多名傷病紅軍戰士被敵人殘忍地丟進天然溶洞酒海井中,全部壯烈犧牲。

2017年8月,灌陽縣啟動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勘探打撈工作。“這不僅是給多年來尋親的烈士遺屬一個交代,更是對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深刻教育。”灌陽縣黨史專家文東柏說。

“尋找遺骸的工作還遠沒有結束,有太多烈士的遺骸還沒有找到。”文東柏介紹,當時紅十八團的一個連,百余名戰士在水流坪地帶全部戰死。“你如果問當地百姓‘水流坪’在哪兒,有的老百姓可能不知道﹔但要問‘殺人槽’在哪兒,當地百姓都知道。”

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湘江戰役,始終牽挂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專門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烈士遺骸收殮保護工作、規劃建設好紀念設施。

2018年起,桂林市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走訪紅軍當年經過的鄉鎮,在桂北地區的岩洞、暗河、山林裡將散落的紅軍烈士遺骸收殮起來,將當年群眾散埋的紅軍烈士遺骸發掘出來,新建或修繕紀念場所進行集中安葬。

2019年以來,灌陽縣共發現51處紅軍烈士散葬點,發掘較完整遺骸17具,零散遺骸28箱、約2600塊。這些曾經散葬在山野的烈士遺骸,經過清洗整理,統一遷葬到酒海井紅軍紀念園主墓塚。

“尋找紅軍烈士遺骸的工作再難,我們也會繼續找下去。”文東柏說。

日子過得更有甜頭、更有奔頭

桂北大地,這片見証當年紅軍在湘江戰役中浴血奮戰、突出重圍的紅色土地,今天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漫步村寨,放眼田野,告別貧困之后,當地干部群眾正奮力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再長征的動人故事。

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村民羅玲玲多年前就和丈夫王德利開始種植葡萄,從兩三畝發展到現在的12畝。農閑時,家裡人就外出打工,去年全家收入14萬余元。

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才灣鎮毛竹山村,步行察看村容村貌,並到村民王德利家中看望,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家常。總書記指出,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希望你們依靠勤勞智慧把日子過得更有甜頭、更有奔頭。

“總書記這麼關心我們,我們更加有干勁了!我們要把葡萄種植得越來越好,也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麗。”羅玲玲說。

毛竹山村在80多年前經歷了湘江戰役的紛飛炮火。村干部王軍榮說,過去這裡因為貧窮,人們常說“泥瓦房,生活苦,南瓜湯,有女不嫁毛竹山”。后來鄉親們發現這裡獨特的氣候條件特別有利於葡萄生長,於是成立了葡萄種植協會,採取“黨小組+理事會+基地+農戶”的模式,並逐步擴大種植面積。

“毛竹山村現在人均種植葡萄2畝左右。每年收完葡萄,村民們還可以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村民都富起來了,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王軍榮說。

“現在我家開辦農家樂,收入一年有50多萬元吧。”興安縣華江瑤族鄉同仁村委龍塘寨的村民龍家友說。

龍塘寨是當年紅軍長征翻越老山界時經過的一個瑤寨,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龍家友是龍塘寨發展農家樂的帶頭人,前些年很多外地游客來到這裡后卻沒有地方吃飯住宿,他當時覺得是個機會,就想嘗試一下。他把自家房子收拾好之后,找來一塊木牌子,貼上一張紅紙,寫上“農家樂,有飯吃”幾個字就挂出去,沒想到當天就來了30多名游客。

龍家友辦好農家樂的信心更足了。在他的帶動下,現在整個寨子十來戶人家都發展起了農家樂。

華江瑤族鄉黨委書記文萬年說,過去的龍塘寨,多少代人都是“靠山吃山”,村民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傳統的毛竹加工或者外出打工。如今,他們發現身邊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紅色遺跡、紅色故事、紅色傳統相結合,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旅游產業,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0日 01 版)

(責編:吳兆飛、閆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