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地上日子越過越紅火
福建省龍岩市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核心區,是紅軍的故鄉、紅軍長征的重要出發地之一,享有“二十年紅旗不倒”的美譽。紅色基因早已深深根植於閩西人民的血脈。如今的革命老區人民生活得怎樣?如何傳承好紅色基因、激發建功新時代的偉力?建黨百年之際,經濟日報記者來到這片紅色土地尋找答案。
“三紅”產業正當時
1929年12月,上杭縣古田鎮召開的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通過了《古田會議決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紅色古田,凝聚了我黨我軍“從哪裡出發、為什麼出發”的初心。
2014年10月,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古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老區、永遠不要忘記老區人民”。
“兩次古田會議為我們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傳家寶’。”上杭縣委副書記、古田管理中心主任邱偉勤表示,近年來,當地積極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將這些資源轉化為能展現紅色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紅色旅游景點、紅色培訓教學點和黨性教育基地,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培訓、研學“三紅”產業,與傳承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態文化相結合。
邱偉勤說,上杭正在構建古田紅色旅游和環梅花山生態旅游經濟圈,2021年,預計接待游客突破5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60億元,產業布局、旅游業態將全面升級,實現從過境游向過夜游、低端消費向高端消費的轉變。
如今,閩西人民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從《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到《關於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再到今年初發布的《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一項項扶持政策先后出爐,擘畫出革命老區人民美好生活藍圖。
給力的政策支持,為龍岩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2020年,龍岩市實現生產總值2870.9億元,比2015年增長42.5%,年均增長7.3%,比全省年均增速高出0.2個百分點。
荒山變“綠山”“金山”
習近平總書記曾殷切囑托:“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綠色,已經成為福建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過去,長汀縣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一些山上幾乎寸草不生。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先后5次深入長汀調研指導工作,在不同崗位上對長汀作出9次重要指示批示。2000年,長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被列入福建省為民辦實事項目。
2011年12月10日和2012年1月8日,習近平先后兩次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館,記者看到了大量資料展示的“長汀經驗”。據講解員介紹,從1999年到2020年,長汀水土流失面積從105.66萬畝減少至31.50萬畝,水土流失率從22.74%降至6.78%,低於福建省平均水平。
在龍岩市武平縣,綠色發展的絢麗畫卷也在漸次鋪展。2001年,武平縣選擇萬安鄉捷文村作為林改試點村,當年的12月30日,村民李桂林拿到了編號為0001號的中國第一本新林權証。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到武平調研林改工作,並指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
萬安鎮黨委書記王劍斌表示,近年來,立足於林改實踐,捷文村以“敢為人先、接力奮斗”的林改首創精神為引領,持續探索推進林業配套改革,創造性地實現了在全國率先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探索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和探索興“林”扶貧和“普惠金融·惠林卡”金融新產品,有效破解林業發展深層次矛盾,讓荒山變成“綠山”、讓農民捧上“金山”、讓發展有了“靠山”。
截至2020年,捷文村森林覆蓋率由2001年的78%增長至84.2%﹔林木蓄積量由2001年的10.3萬立方米增長至19.3萬立方米﹔捷文水庫周邊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超過1萬畝。
鋪就“甜蜜”致富路
習近平在長汀調研時曾聽說,長汀在民國時就有了專門的水土保持機構,但收效甚微。在他看來,給生態投了錢,看似不像開發建設一樣養雞生蛋,但這件事必須抓。抓到最后是養了“金雞”、生了“金蛋”。
曾經的長汀,“山光、水濁、田瘦、人窮”。護林人傅天炎感慨,那時候很多地方植被稀少,一眼望去紅彤彤的,像火焰山一樣。如今,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斗,昔日的“火焰山”變成了“花果山”。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家鄉生態好了,我們回鄉創業吃上了生態農業的飯。”福建新農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創辦人賴斌說,今年是該公司運營的第5個年頭,收益一年比一年好。現在,該公司還打算往生態旅游、體驗農業方向發展。
武平縣逐步落實、推進林改,不僅改出了綠水青山,也改出了發展的路子,讓這裡變成金山銀山。武平縣養蜂協會會長鐘亮生就是見証者和受益者。“十三五”期間,武平縣累計完成造林面積15.3萬畝。隨著樹木增多、環境改善,這裡的蜜源也豐富了起來,蜂蜜的產量和質量均得到提高。
目前,鐘亮生共擁有8個規模基地,養殖蜜蜂2200多箱,年總產值400多萬元,幫扶190多名殘疾人、287戶貧困戶發展養蜂脫貧,帶動全市2800多人加入養蜂行列。“林改帶來了‘甜蜜事業’,為更多群眾鋪就了‘甜蜜’致富路。”鐘亮生說。
“來武平,我氧你!”走進武平縣城廂鎮雲寨村,一眼就看到白牆上醒目的6個大字。雲寨村黨支部書記邱國忠告訴記者,雲寨村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充分發揮地處梁野山麓的生態優勢,打響“雲中村寨、森林人家”品牌。2019年,雲寨村村集體收入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萬元。昔日人稱“有女不嫁雲寨郎”的窮山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2018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捷文村群眾來信作出批示:“繼續埋頭苦干,保護好綠水青山,發展好林下經濟、鄉村旅游,把村庄建設得更加美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王劍斌表示,捷文村百姓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以林改實踐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林下有機林芝等特色種養基地,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2001年至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由不足1萬元增加至4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00元增加至25008元,增長了近15倍。(記者 孫昌岳 薛志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