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讓紅色基因融入下一代精神血脈

2021年04月30日12:5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紅色基因融入下一代精神血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近日,中國工農紅軍四川通江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小學操場上,96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戰士龔舉權,為全校師生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走進紅四方面軍戰史陳列館、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烈士陵園等地重溫黨史,緬懷革命先烈,祭掃烈士墓……與中國工農紅軍四川通江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小學一樣,在巴中市、區縣各級關工委和相關部門的倡導、組織下,清明祭英烈系列教育活動在巴中市各學校先后展開。

近年來,巴中市關工委始終把“鑄魂”放在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第一位,努力用巴中的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立德樹人。今年年初,巴中市委組織部、宣傳部、老干部局和市文明辦、教體局、民政局、財政局、文廣旅局、團市委、市關工委聯合啟動實施“傳承紅色基因工程”。“該工程將是一個長期性、持續性的常態化工作,有年度目標、有任務分解、有成效考核。希望通過這項工作,讓紅色基因融入下一代的精神血脈。”巴中市關工委執行主任熊光林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婷

深挖細掘 打造紅色教育“大”陣地

巴中曾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這裡紅色資源豐富。“當年有12萬英雄巴山兒女參加紅軍,4萬多名烈士血染巴山。在巴中,鑄魂就是傳承紅色基因。”熊光林告訴記者。

目前,巴中市已建成17個縣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5個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紅色教育基地,成為巴中市關心下一代工作最重要的陣地。

“既要建設有形的陣地,也要打造無形的堡壘。”巴中市各級關工委和“五老”志願者通過各種途徑在民間深挖細掘,為孩子們搜索讀得懂、記得住、用得好的紅軍事跡。

功夫不負有心人。巴中市關工委編輯創作了書籍《紅軍在巴中》並贈送全市各所學校。書裡的故事通俗易懂,一般學齡兒童可以在兩小時內讀完,很受孩子們歡迎。

通江縣關工委執行主任苟學志是執著於挖掘紅色資源的一位“五老”代表。

為核實老紅軍吳朝祥出生地,苟學志查閱書籍尋找線索,跑了不少村落,找到了解認識兒時吳朝祥的人。他還牽頭組織並帶頭捐資,把收集到的紅軍事跡整理、編印成《通江10大開國將軍》《通江縣100位紅軍》《通江縣少年紅軍》等書籍。

眼下,巴中正在籌劃加大線上陣地建設。“要借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和載體,編創適合不同年齡段青少年,體現紅色文化、紅軍精神,適應‘互聯網+’模式、富有現代氣息的作品進行廣泛傳播,努力滿足廣大青少年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巴中市關工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形式多樣 讓紅色資源活起來

據統計,2019年,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接待學習參觀的青少年2.5萬人次,紅軍烈士陵園接待學習瞻仰的青少年2.36萬人次。2020年,前來這兩個地方參觀學習的青少年人數增長了好幾倍。今年4月1日至5日,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和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還迎來了20余批次、近1萬人次的幼兒園小朋友。

這是巴中市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館校”合作的最新成果。紅色教育基地與各學校簽訂合作使用協議,對學校免費開放,文化文博教育陣地對學校優惠開放。各級各類學校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在校學生到教育基地開展活動,讓在校學生接受教育比例達95%以上。

在巴中,紅色文化的宣講方式形式多樣、不拘一格。

2019年,巴中市關工委與學校聯合舉辦各類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參與師生超過4000人﹔巴州區關工委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創作的體現紅軍英勇戰斗和老區人民支持紅軍的大型四川曲藝劇《望紅台》,在市內演出20余場次,1.1萬人次青少年觀看。

在關工委倡導下,巴中市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紅色教育進政治課教材、進課堂和開展知識競賽等活動,基本達到每周一節紅色教育課。巴中各級關工委還與教體局一起,組織學校師生利用節假日分期分批開展少先隊宣誓、入團宣誓、瞻仰烈士陵園、為烈士墓敬獻花籃、現場聽講紅軍故事、書寫紅色日記等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學校經常開展各種活動,比如參觀紅四方面軍紀念館、到王坪烈士陵園掃墓、為烈士墓碑上的紅星描紅、看黨史電影……”中國工農紅軍四川通江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小學五年級5班趙一萌同學說。

紅軍精神 感染激勵兩代人

紅色文化教育正潛移默化地感染和激勵著巴中的青少年。

從小愛聽家長、老師和“五老”志願者講紅軍故事的趙一萌,兩年前被聘為通江縣紅四方面軍舊址紀念館的“小小講解員”。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她都會到紀念館去給游客講解紅軍文物背后的英雄故事。

“作為通江人,我把這些發生在家鄉的歷史故事分享給大家,感覺很自豪、很驕傲。”趙一萌說,學校裡像自己這樣的“小小講解員”共有十幾個同學,有時同學們也會通過紅領巾廣播站分享紅軍故事。

巴中市巴州區大和鄉界牌村村委會副主任何九江,外出完成學業后於2015年返鄉創業。作為“雙帶”(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青年,何九江同時管理著自己的農產品電商企業和一家村集體企業。他告訴記者:“回鄉后才第一次知道殺牛坪阻擊戰就發生在我們村,村裡很多老人包括我的堂爺爺都參加了那場戰斗,有些十三四歲的少年戰死在沙場,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何九江在創業過程中也曾遇到不少困難,每一次他都鼓勵自己:“比起先輩們,我們這點困難不算什麼。他們那麼艱苦,都能挺過來,我們也一定要堅持下去!”

現在,作為巴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界牌村自發建立的巴中市第一個鄉村博物館把先輩們的光榮事跡陳列其中。“作為紅軍后代,我們這些村裡的青年、娃娃都很自豪。大家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願望更加迫切了。”何九江說。

(責編:吳兆飛、閆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